孟子是儒家学派,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以仁为中心,孟子是儒家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他主要的思想观点仁政与儒家学说的仁也是相契合的。从孟子的思想观点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孟子属于儒家学派的人。
儒家中一共有三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以及荀子。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他的地位仅仅次于孔子之下,因此可见孟子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不过他在宋代以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元朝时,孟子被封为亚圣公后地位就相对提高了不少。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加以继承和弘扬,人们把他和孔子结合的思想称之为孔孟之道。同时,孟子的思想对儒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主要提倡仁政和民贵君轻,这两种思想也是他后面各种理论的基础。孟子特别提出统治者在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时候要注意仁政,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要注重实施仁政的措施。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比百姓的地位高,但是孟子却提倡百姓的地位要高于君主,君主要先考虑百姓后才考虑自己,体现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很多统治者都有深刻的影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从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就深刻体会到“民贵君轻”的重要性,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