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省南通市高三开学考试语文

语文试题2023-05-20 09:41
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大众以精神滋养。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4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渐行渐远的忧伤

林小娴

江南。古镇。烟雨迷漫。栀子花开满了竹篮,少女笋芽般的玉手挽住花篮,在桥头站成一道风景,与花共吐芬芳。

古镇一个寻常的早晨,是在雾的幔帐中慢慢凸现的,当黑色的瓦脊现出它的厚重时,桥下已有吱吱嘎嘎的木船划过。桥上的路一直延到深深的巷里,就这么走了上千年,青石板已很老,已有无数的坑凹,使你感到无数岁月的痕迹,还有重叠的使你无法辨认的脚印,这是一份古老的凝重。和这份凝重相反的轻快,则是一路蹦跳上早学的孩子,他们是古镇鲜活的理由。

巷口的阿婆在洒扫清除,弓成九十度的身子,重复着她的劳作。清瘦的老伯用他那爬满蚯蚓般的手,一块块地卸着铺板,花花绿绿的商品露了出来,转瞬身后的铺板已卸下一摞。

赶早市的女人行走在小巷:一把鲜绿的菠菜横卧在竹篮里;几枚香菇散落着,还带着泥土的潮湿;三四棵茭白嫩如凝脂一般。菜不多,但很精致,一如这南方女人,精细而典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养育了女儿,女儿又成了阿婆,成了阿婆的女人又变做了脚下的流水,她们日夜流淌,内涵很深,柔柔的,但又波澜不惊。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写在女人们的脸上,体现在她们的举手投足间。水,女儿,她们已难解难分。

热腾腾的小笼包子,引诱着我的食欲。面对着方桌前吃得忘我的食客,我于是要了一碟。那雪白的、鼓涨着的小包子,在碟子上开出了四朵花。我轻捏起一只放到嘴里,一股甜腻的汤水,使我的嘴巴僵在了半空。对面的老伯善解地笑我,碟子被我推去,老伯说了句:“吃不惯吧,姑娘!”我则尴尬地点头,转身离去。

是谁还在演绎着一份远古的美丽呢?是上了年纪的阿婆们,只见她们坐在茶楼上,一方八仙桌,几样茶点,几杯盖碗清茶,青烟袅袅。红丝线在白发间穿行,一个丝结扣住,一个荷包就在桌上开出了两朵并蒂莲。她们一定是捡拾着年轻时的梦,梦里的落花变成了手里的荷包、香袋,想那得到的人该怎样去珍惜呢!如今变成商品的荷包,游人买了去,还能掂出那份沉淀吗?女心悠悠——女红是她们练了一辈子的功夫,是用一生的爱去描绘的一幅画儿!

在这雨雾迷蒙的古镇,是该有梦的。

推开窗子,就是幽长的小巷,幽长的梦。我是来寻梦的吗?心底的梦在哪里呢?是寻戴望舒的《雨巷》。

望着这似曾相识的小巷,我便在这巷里迷失了。七十年的《雨巷》诗行如旧,小巷如旧,丁香女孩如旧,只是少了油纸伞。油纸伞挂在阿婆盛满杂物的墙上,它已被尘封成一段记忆,轻易没有人去触摸。偶尔,阿婆来到杂物间,会在不经意间瞟见它,眼神便定定的一路飘去。

来到小镇,少不了在巷里行走,雨是招手即来的。不是所有的雨都适合在巷里行走的。大雨太急,两排雨线逼仄着小巷,脚下流水如注,从容也被这雨水赶走了。雨最好不大,像雨又像雾,檐上有滴水,水就那么一下下地砸入脚下的青石板,水珠儿飞溅。石墙上有片片薄绿,那是青苔的作品。这时的小巷幽长而寂寞。

诗人走来了,一袭青布长衫,一双圆口布鞋,鞋有点潮湿,潮湿的还有诗人的眼睛。他一定是被某种东西牵引着,来到这里。诗人眼里的雨巷是美的,但有点惆怅,他要小巷更美,他要给这静止的美,添上一道移动的风景。于是,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女孩走来了,给诗人带来一阵香风,如梦如幻地从诗人身旁飘过,消失在这雨巷的尽头。这稍纵即逝的美,诗人抓住了,留下了一曲经典,还有如花的梦!

诗人是真诚而裸露的。

那晚,听着屋檐滴水,好似时间的钟摆,抚我入梦。我梦见自己在巷中行走,我故意穿了一双高跟鞋,显得更加挺拔,打着一把太阳伞,绿底黄花。高跟鞋敲在古老的石板上,发出嘎嘎的脆响,我希望唤醒那遥远的记忆,和诗人梦幻般的情感。与诗人相遇,是我的渴求,但他始终背对我,如烟的雾在他的头上环绕,看不见他的表情,只有修长的身影,这使我心存怅然,但转念一想就释然了,毕竟相遇了,隔着七十年的路相遇在雨巷。

梦醒后,心还在恍惚与现实中摇荡,一股湿漉漉的柔风送来,南窗未关,手在空中划过,攥在手里的是一撮温凉。

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在巷里行走,特别是飘雨的日子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古镇如画如诗的景致,把人带进文字描述的世界,激发了人们对江南的向往之情。

B.文章以古镇早晨为切入点,描写了古镇人们的日常生活,赞美了古镇的淳朴、恬淡却又精致美好的现实生活。

C.实际的古镇街道上没有油纸伞,油纸伞被阿婆挂在了墙上,文章为了美化古镇的风景,植入了《雨巷》中的内容。

D.文章结尾通过梦来突出作者对古镇的迷恋之情,在体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中,作者感受着古镇的风雨的潮湿和温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笔触细腻,比喻精彩。用“笋芽”来比喻少女的手,写出了少女的稚嫩;又将女子比作水,凸显江南女子的柔美,她们富有内涵和独特韵味。

B.文章细节描写动人。“弓成九十度的身子”“爬满蚯蚓般的手”,极具画面感地表现了巷口阿婆和清瘦老伯的样貌,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勤劳。

C.文章语言优美,将古镇的自然风光、世俗风情和文化景观融为一体,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凸显了江南独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D.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抒情的文字再现了诗歌《雨巷》中的内容,突出了古镇浓厚的文化色彩。雨巷漫步,使作者和诗人有了相似的经历。

8.“在这雨雾迷蒙的古镇,是该有梦的”一句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9.文章描绘了江南古镇的美好,这和题目“渐行渐远的忧伤”一致吗?请对此加以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运字南仲,信之贵溪人。运年二十五,以太学生登宣和三年进士第,赐同上舍出身,调桂阳监蓝山县丞。县阙令,运摄县事。县与诸獠接壤,因俗为治,吏民安之。临武寇与诸獠合,大剽掠,运亲帅兵禽之。迁潭州攸县尉。移贰濡须。金人犯庐、寿等州,大将驻兵淮壖①以拒之,运给饷未尝乏绝。岁余,以亲老还江东,寓居鄱。既而丁母及父忧,服除,起知桂阳监。五月而境内称治,与部使者奏升监为军。大修庠序之教,祠汉以来守令有功德于桂阳者卫飒、唐羌等七人于学,刻《续颜氏家训》《四时纂要》等书,散之民间,使之修德而务本。召入对,除知达州。召为度支郎中。临安楼店务钱岁三十余万缗,请以十万归省额。户部所储三佛齐国②所贡乳香九万一千五百斤,直可百二十余万缗,请分送江、浙、荆湖漕司卖之,以籴军饷。拜刑部侍郎,言:诸斥逐累赦未还者,宜从湔洗。诸申请条制,多重复牴牾,失于太烦。诸编置不以赦原、不以荫论之类,失于太重。外路刑狱三经翻异,移送大理,刀锯数施,非所以示远。及诸不便,皆从之。又请广储蓄,兴鼓铸,修屯田,作乡兵,亦皆听纳。会金人渝盟,特迁户部侍郎,以专馈饷。丞相陈康伯议遣李宝自四明控制海道,众论纷纭,运直入赞决,以为上策,金人果败走。因上疏乞降诏抚将士蠲租赋遣信使结豪杰坚城守督汉中将士趋关陕以制其后置四镇三帅于两淮襄汉之间以为内固以图进取。乾道七年,鄱大饥,运首发粟二千石以振之,自是民争出粟以济。连上章致政,不许,以疾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注】①壖,城下宫庙外及水边等处的空地或田地。淮壖,淮水边的滩涂。②三佛齐国,东南亚印度化古国之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上疏乞降/诏抚将士/蠲租赋/遣信使/结豪杰/坚城守/督汉中将士趋关陕以制其后/置四镇三帅于两淮/襄汉之间以为内固/以图进取/

B.因上疏/乞降诏抚将士/蠲租赋/遣信使/结豪杰/坚城守/督汉中将士趋关陕以制/其后置四镇三帅于两淮/襄汉之间以为内固/以图进取/

C.因上疏/乞降诏抚将士/蠲租赋/遣信使/结豪杰/坚城守/督汉中将士趋关陕以制其后/置四镇三帅于两淮/襄汉之间以为内固/以图进取/

D.因上疏乞降/诏抚将士/蠲租赋/遣信使/结豪杰/坚城守/督汉中将士趋关陕以制/其后置四镇三帅于两淮/襄汉之间以为内固/以图进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初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后又为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的统称。

B.服除,守丧期满。官员守丧期满后,朝廷一般都会恢复其丁忧前原任的官职。

C.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亦泛指学校。

D.致政,犹言致事、致仕、休致,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君主,辞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运内平动乱,外抗金兵。代理桂阳监蓝山县令时,他带兵擒获贼寇;移任濡须时,他驻军淮河边,抵抗进犯庐州、寿州的金兵。

B.张运宽厚为怀,主张轻刑。任刑部侍郎时,他提出应宽待赦免多次仍无法回来的犯人,指出对他们的处理存在判罚过重等问题。

C.张运深受信任,颇受重用。他提出增加储蓄、整治屯田等建议,均被采纳;金人违约,他被朝廷破格升任,专门负责运送粮饷。

D.张运政绩突出,处事果决。他在地方、中央官署任职,均有建树;金人违约,他直接参与决策,支持丞相意见,终致金兵败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直可百二十余万缗,请分送江、浙、荆湖漕司卖之,以籴军饷。

⑵乾道七年,鄱大饥,运首发粟二千石以振之,自是民争出粟以济。

14.张运主管桂阳监时在当地施行教化,具体措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王季友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注]。

【注】尔为:犹言如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看似平淡实则言简义丰,既暗示了山中环境,也反映了“野人”的志趣。

B.“朝见此山谓山晓”表明了于舍人的画作色彩明亮,给观者以黎明破晓之感。

C.独坐在长松下的一人也被壁画吸引,诗人再三招手示意,他才缓缓地站起来。

D.于舍人的“大笑”,既有对“我”的逗趣之意,也有对自己画技的得意之情。

16.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请结合此诗颔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反问句“ ▲ , ▲ ?”,强调从师的目的是学道,向谁学习和对方的年龄大小无关。

⑵《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王安石逐一加以反驳。在他看来,“ ▲ , ▲ ”绝非拒绝他人规劝的表现。

⑶《离骚》中,貌似描写自己佩饰实则表现品性追求的“ ▲ , ▲ ”这两句诗,正印证了司马迁对《离骚》“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一评价的精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百年前,京张铁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 ▲ ;百年后,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 )。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 ▲ 。京张高铁的智能化运营为旅客通行提供了更 ▲ 服务。乘客到站后,智能机器人可以贴身导航、搬运行李;有了智能系统,乘车流程也大大简化,乘客可通过电子客票、刷脸进站。智能化运营、智能化服务,大大 ▲ 了行车安全性与乘车舒适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紧握詹天佑百年京张的接力棒,中国高铁正在续写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断言 一目了然 人性化 提高

B.预言 一目了然 个性化 增加

C.预言 了然于胸 人性化 提高

D.断言 了然于胸 个性化 增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B.它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C.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成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D.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被誉为中国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借助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B.京张高铁应用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为沿线实时“体检”

C.基于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D.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帮助京张高铁为沿线实时“体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⑴一座完善的建筑,① ▲ :适用,坚固,美观。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当然也反映这个地方的地理气候。因此,适用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

⑵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更不一定最坚固,最易驾驭。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高度的圆满,② ▲ ,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⑶建筑上的美,浅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比较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③

▲ 。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5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大二男生乘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他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耗时6天5夜,弯弯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费了381元车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上海到达北京。

有人说,坐高铁、飞机更加高效快捷,这样坐公交车完全是浪费时间,大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有人说通过坐公交车旅行,能够感受到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路上”何尝不是一种研学,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经历;还有人为这位同学的勇气点赞,认为他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缜密的计划完成了这趟旅途……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给这位同学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C(A.“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B.“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D.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告诉我们他们的作品“贮存了丰厚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结果与目的两者间的关系。)

2.(3分)B(这既非作者观点,亦非陆机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未否定“诗言志”;文中只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3.(3分D(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

4.(4分)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C(错在“为了美化古镇的风景”)

7.(3分)D(错在“相似的经历”)

8.(4分)①从结构看,有衔接(或:过渡/承启)作用。前文重点描述古镇早晨独有的风物,后文重点抒写我因小巷勾起的遐思;(1分)②从内容看,对前文作了高度概括,对后文进行了引领。“是该有梦的”,首先是对江南古镇美好的肯定和赞美,其次是使文章内容由写实转入写意,文章主题由外物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2分)③“是该有梦的”,表现了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期许。(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一致:①正是江南古镇的美好,将一份远古的美丽演绎得如诗如画,激发了作者寻梦的内在需求。②在小镇的雨巷里,作者体悟到诗歌中描述的经典之美,抚慰了作者心中寻梦不得的忧伤。③梦中与诗人相遇,江南柔风的温凉,消解了那份梦醒之后的失落。作者爱上了江南,爱上了雨巷。由此,忧伤渐行渐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C(因上疏:“乞降诏抚将士,蠲租赋,遣信使,结豪杰,坚城守,督汉中将士趋关陕以制其后。置四镇三帅于两淮、襄汉之间以为内固,以图进取。”)

11.(3分)B(错在“朝廷一般都会恢复其丁忧前的官职”。官员守制期满后,朝廷要重新任命官职。)

12.(3分)A(错在“他驻军淮河边,抵抗进犯庐州、寿州的金兵”。据原文,驻军淮河边的是大将,张运只是负责为其调运粮饷。)

13.⑴(4分)价值可达一百二十多万缗,(张运)请求(将它们)分别送到江、浙、荆湖的漕司卖掉,用来购买粮食作为军饷。(踩分点“直”、补充省略、“籴”,各1分;句意1分)

⑵(4分)乾道七年,鄱阳(遭遇)大饥荒,张运首先拿出二千石粮食救济灾民,自此以后民众争着拿出粮食来救灾。(踩分点“发”“振”“济”,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兴办学校;②为有功德于地方的官吏修建祠堂;③刻印、散发《续颜氏家训》《四时纂要》等书籍。(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张运字南仲,信州贵溪人。张运二十五岁时,凭借太学生的身份参加宣和三年进士考试及第,被赐予同上舍出身,调任桂阳监蓝山县丞。县令空缺,张运代理县中事务。蓝山县与各少数民族接壤,(张运)遵循当地风俗来治理,官吏百姓都很安定。临武的贼寇与各少数民族会合,大肆抢劫掠夺,张运亲自带兵将他们擒获。迁任潭州攸县尉。移任濡须的副职。金人侵犯庐州、寿州等地,宋大将驻兵在淮河旁边的空地来抵抗他们,张运供给粮饷从来没有缺乏断绝。一年多后,张运因为双亲年老回到江东,寄居在鄱阳。不久他开始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被起用主管桂阳监。五个月境内就得到治理,与部使者一起奏请将桂阳监升为军。大力修治学校教育,给汉代以来对桂阳有功德的太守县令卫飒、唐羌等七人在学校中立祠,刻印《续颜氏家训》《四时纂要》等书,在民间散发,使百姓修习品德、从事农业。征召(张运)入朝应对,授任(他为)达州知州。被召入任度支郎中。临安楼店务(宋代地方管理房地产税务的机构)的税收钱每年有三十多万缗,张运请求把十万缗归入政府征税的定额。户部储存的三佛齐国进贡的九万一千五百斤乳香,价值可达一百二十多万缗,(张运)请求(将它们)分别送到江、浙、荆湖的漕司卖掉,用来购买粮食作为军饷。被授任刑部侍郎,张运上奏说:那些被贬逐多次赦免都没有回来的人,应该让他们洗刷污点;那些申请的条例制度,大多重复矛盾,错误在于过分烦琐;对那些被编户安置不能获得赦宥、不能享受庇荫的一类人,错误在于处罚太重;外地的案件经过再三翻案变化,移送到大理寺,多次施以刑罚,这不是昭示远方的做法。又提及许多不便利之事,(朝廷)都听从了他。又请求增加储蓄,兴办冶炼金属、铸造钱币(的场所),整治屯田,设立乡兵,朝廷也都听从采纳。正逢金人违背盟约,朝廷破格升任他为户部侍郎,来专门负责运送军队粮饷。丞相陈康伯建议派遣李宝从四明控制海路,众说纷纭,张运直接入朝参与决策,认为这是上策,金兵果然战败逃跑。于是张运上疏说:“请求下诏书安抚将士,免除租税,派遣信使,联合豪杰,加强守城(力量),督促汉中的将士向关陕进发以便牵制敌人后方。在两淮、襄汉之间设置四镇三帅来作为内地支柱,以图谋进军夺取失地。”乾道七年,鄱阳(遭遇)大饥荒,张运首先拿出二千石粮食救济灾民,自此以后民众争着拿出粮食来救灾。张运接连上奏书请求退休,没有被允许,因病去世。

15.(3分)C(“独坐在长松下的一人也被壁画吸引”错,独坐在长松下的一人应是壁画中的人物。)

16.(6分)①字字是真:颔联紧承首联的“晓”字,写山中早晨应有之景——天亮之后,岭上白云散去,鸟儿飞走。②字字是画:“仍栖”表明“云”仍停在半壁,“欲放”表明“鸟”依然在帘前,揭示出这两句所写其实是画中景象。③颔联亦真亦画,借欲散仍栖的白云和欲飞未飞的鸟儿给观者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意境,并借此赞颂了于舍人高超非凡的绘画技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⑴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⑵辟邪说 难壬人

⑶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18.(3分)A

19.(3分)D

20.(3分)C

21.(5分)①须有三个要素(一般具备三个特征)(2分) ②用石则甚不当(2分) ③减一分则太短(1分)

22.(6分)①建筑适用不能脱离时代环境 ②建筑坚固不能脱离材料运用 ③建筑美观不能脱离合理结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句式不合要求,扣1分;若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