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是谁 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

历史2023-05-05 22:03
维新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或厌恶康党,或名曰维新实系革命,并无一人系为康党之维新而死。下面是《戊戌六君子是谁 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

维新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或厌恶康党,或名曰维新实系革命,并无一人系为康党之维新而死。下面是《戊戌六君子是谁 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供参考阅读。

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

1898年9月28日下午三时半,戊戌六君子斩首顺序是同时被斩首。

提到戊戌六君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戊戌变法和在监狱里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的确,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六人同羁提督衙门一日,次日乃解交刑部。十三日(9月28日)内廷传出消息,有派御前大臣会审之说。刑部大堂增设公案,部署一初。时正上午十点钟,刚毅忽至,挥手嘱从缓,且听后命。时刚自枢垣散值下,盖早得有消息矣。”

戊戌六君子:杨锐

杨锐是四川绵竹人,出生于一八五七年,一八八九年高中举人,不过当时已经三十二岁。

杨锐应该是戊戌六君子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了,在百度百科里甚至找不到一个单独介绍他的词条。个人履历也很简单。五七年出生,八九年中举,九五年发起参与强学会,九八年创立蜀学会,同年五月和林旭等人一起被举荐为官,九月被捕,随后遇害。

不过这个人有一点却值得称赞,那就是他的自我意识。杨锐入朝廷参与变法事宜以后,就与康有为相交,但两人的变法主张多有不合,于是杨锐就攻击康有为“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

要知道,那个时候,康有为不仅是戊戌变法的最高领导官之一,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能有这样的勇气和康有为唱反调,大胆指出新法的弊端,可见杨锐为人的果敢和粗犷。

戊戌六君子:林旭

林旭,字暾谷,是福建福州侯官县人,出生于一八七五年。

林旭早期的生活经历和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有些类似,少年时期发奋读书,聪慧好学,却屡次参加科举不中。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正在北平准备第四次科举考试的林旭与同试举人“发愤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那一年,林旭十九岁。

林旭第四次科举之旅还是铩羽而归,幸运的是,一直郁郁不得志,才华无处施展的他赶上了维新变法的契机;不幸的是,正是维新变法,导致了他英年早逝的悲剧。

一八九八年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年份之一。五月,光绪帝听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建议,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林旭因为过人的才识和近几年对维新运动的支持和宣传,被举荐为四品官员,主要负责商议变法的事宜以及起草御令。八月,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慈禧太后勾结保守派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大量逮捕和杀害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林旭和谭嗣同等六人喊着“是革命就要流血”的口号,试图以自己的生命唤起国人对于维新变法的决心和信心。他们拒绝逃跑,终于被捕,并于九月二十八日被斩首于北平城菜市场刑场。

林旭遇害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妻子沈鹊应(林则徐的曾外孙女)二十二岁。沈鹊应在得知丈夫遇害后悲痛欲绝,以绝食的方式祭奠亡夫,一九零零年,沈鹊应香消玉损,膝下无子女。

林旭在被捕以后,在狱中给谭嗣同写了一首诗,虽不合唐人的格律,却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思。

欲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

刘光第出生于一八五九年,字裴邨,汉族,是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人,祖籍福建省武平县。

在六个人里,刘光第的赤子之心和刚正不阿首屈一指。

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刘光第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但传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个清军战败的消息。刘光第激动了,要上书皇帝,贡献扭转战局、夺取胜利的方略。他明知自己位卑职低,上书言事于法不允,但“缕缕愚忱,不能自已”。他奋笔写出内容很丰富的《甲午条陈》,抨击时弊,力主改革。除了要求“严明赏罚”“下诏罪己”“隆重武备”之外,还尖锐地指出:“自古政出多门,鲜有成事,权当归陛,乃得专图。”就是要光绪帝不让慈禧于政,自己掌握权力搞好国家。

这是什么?公开叫板慈禧太后?这人疯了吧!要知道,慈禧已经垂帘听政了将近二十年,权利一手遮天,和皇帝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难怪刘光第的的上司见到这文字,会吓得魂飞魄散,根本不敢代奏,还申斥他说:“讲这种话,轻一点讲是“标新希进”,要充军;重一点讲是离间两宫,挑拨帝后母子关系,要就地杀头的。”

刘光第对于上司的反应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早就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就在他想要解甲归田,做只闲云野鹤的时候,梁启超找到了他,要他帮忙辅助新法。刘光第欣然答应,可却不曾想,这竟是他生命的绝唱。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

杨深秀,字仪村,出生于一八四九年,是山西闻喜人,光绪年间的进士。六个人里,就属他通过科举取得的成就最高。

在戊戌变法之前,杨深秀就已经是朝廷官员——监察御史,八品,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纪检监察室的处长,虽然职位不是很高,但起码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在那个时代,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和康广仁一样,杨深秀也极力反对八股文。但是于康广仁的激进不同,杨深秀深知八股文的弊端在中国已经积累了几千年,想一朝扫除,决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只能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将八股文从科举中剔除,才有可能彻底根除八股制度。由于杨深秀提出了这些改革的措施,因而遭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嫉恨和排挤。杨深秀在此后又上书朝廷,请求选择全面的人才召见试用,把那些老弱庸愚之人全部罢免掉。此书一上,朝中的守旧大臣更对他恨之入骨。

由于有着比较稳定的饭碗,杨深秀本来可以选择明哲保身,像其他保守派一样,但是杨深秀有着一颗炙热的爱国心,他不容许自己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不仅大胆的站出来批判封建制度的不足,还选择参与戊戌变法,尽管他仅仅位居八品,尽管他比所有人都明白,一旦失败将要承受怎样的代价。

戊戌六君子:康广仁

康广仁,字幼博,是广东南海人,出生于一八六七年,是康有为的亲弟弟。

因为康广仁出身于士宦家庭,是广东的望族,生活条件优渥,所以他不必向林旭一样苦苦挣扎于科举考试的泥潭。在康广仁还是少年的时候,他就十分反对八股文,认为“国家弱亡,皆因八股锢塞人才所致,变法图强应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爱国志士”,就算后来被慈禧逮捕入狱,康广仁也“言笑自若,高歌声出金石”,甚至还对谭嗣同说:“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

由此可见,康广仁的思想很先进,和他的哥哥康有为一样。不过康广仁的性格比较温和,不像康有为一样激进,否则的话,中国历史,真说不准会被这两兄弟改写。康广仁从不参加科举,在学堂考试的时候,他也从不作答,尽管他的才识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同龄人。

有趣的是,康广仁被逮捕竟然是被家里的一个厨师给出卖的。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四人正在北京南海会馆打牌的时候,清军大队人马向会馆扑来。邻院有个厨子看到清军,知道是来抓康氏兄弟的,就赶忙跑来通风报信。梁启超得信,立即起身,并塞了一把银子给厨子,匆匆离去,因而得以脱险。康广仁也给了厨子钱,换上了厨子的衣服。但是,他临走前又犹豫不决,二返其院,于是发生了变故。清军包围了南海会馆,康广仁自家的厨子(非报信的那位厨子)——因为前两天康广仁因故打了他一下,正怀恨在心,看到大队清兵和康广仁惊慌失措的样子,知道清军是来抓他的,于是就趁机报复,向清军告发了他,康广仁因而被捕。

一个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人物,就这样被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抹杀,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谭嗣同34岁,康广仁32岁,林旭24岁,杨深秀50岁,杨锐41岁,刘光第40岁。

这是六君子在遇害时的年龄,林旭还很年轻,他的人生才刚刚起步;谭嗣同和康广仁正处于生命的黄金期,他们本该去创立一番伟大的事业;杨锐和刘光第已经是四十岁的中年人,杨深秀五十,他们完全可以就此退休,去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为国家而义不容辞的站出来,在可以逃跑的时候,他们选择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也许,鲁迅的这句话放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

戊戌六君子,我们不应该只知道谭嗣同,还应该记住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和刘光第的名字,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铭记于心,都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瞻仰、去学习。

最后,附赠六君子打油诗一首。

水火交接民众哭,何人把酒意踌躇。

国家苦难需才日,我辈岂能坐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