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高考的历史人物素材,那么历史人物素材有哪些呢,请跟随小编来看一下!
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阮籍的“现场办公”与“拆墙办公”
话说当年曹操的身边,有一个深受信用的书记官,名叫阮王禹。这阮王禹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儿子就是阮籍。
曹操去世的时候,阮籍正好10岁。当时正值乱世,到处可见鲜血和头颅,阮籍就有了避世的思想,对当官不感兴趣。但他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从学问到人品都非常出众,这就引起了官场的注意,朝廷非让他当官不可。
阮籍当官,完全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他的举动让人深感意外和新鲜。
第一个把他往政坛上引的人,是曹爽。阮籍推辞道:我身体不好,还是隐居乡间为好。一年后,曹爽倒台,他重用的几个文人跟着倒霉,而阮籍没受到牵连,逃过一劫。
司马昭斗败曹爽后,把持朝政,他想与名士阮籍联姻,让阮籍的女儿做儿媳,就托媒人来敲阮籍的门。但每次来,媒人都看到阮籍喝得酩酊大醉,一直醉了60天,联姻的事儿也就搁浅了。
一次,阮籍无意中说:我曾去过山东的东平,那里的风土人情很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司马昭就让阮籍去东平做官。阮籍想:反正东平那地方好玩,去就去,骑着驴就去了。到了东平之后,他发现官衙办公是一人一屋,官员们商量公务时,还得到对方的办公室寒暄半天,很不方便,也影响办公效率。 (运动会加油稿)
他立即“现场办公”,下令把墙壁都拆掉。框架结构的房屋,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这样一拆,房屋之间一下子就通透了,敞亮得很,既便于大家沟通,又便于相互监督,官员们不得不认真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这是了不起的改革,采用这种高度透明的办公方式,哪个官员想接受别人的贿赂,已经不太可能了。
最令人叫绝的是,阮籍办完这件事后,觉得好玩的已经玩过了,不屑于邀功请赏,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就骑着驴回洛阳了。前后算起来,他这次当官,仅仅10天时间。
潇洒,真潇洒!唐代大诗人李白提起阮籍当官的举动,钦佩至极,写了一首诗:“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清风。”李白是何等潇洒之人,竟还佩服阮籍的潇洒,可见阮籍是真潇洒了。
有了前面的政绩,朝廷又要阮籍做官,允许他在一定范围内任选一职。阮籍歪头一想,说:我就担任北军的步兵校尉吧。
行!就让你当个步兵校尉。于是,阮籍就有了“阮步兵”的称谓了。大家都以为他还会像上次那样有所作为,再创辉煌,谁料,阮籍来到这个地方后,终日饮酒,不理政事。
原来,他是冲着酒来的!他打听到这个兵营里有一个厨师特别会酿酒,库里还保存着300斛酒!哈哈!有酒喝,他就来了!
除了喝酒,阮籍一件公务也没管过。历史上,像他这样因酒而做官的人,实在太少了,实在太出奇了。
千古才女——李清照
【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虽是千古称颂的才女,却曾被时人所诟病,生为女人,在充满压迫的男权社会之中,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童年的笑语,爱情的甜蜜,生活的闲逸都让她用一支生花妙笔书写下来,不幸却是这样的才能为世人所不容,风刀霜剑,国破家亡,晚年的李清照只能在黄昏中踽踽独行,零落成泥。不过纵使尘烟如梦,荼蘼事了,她也在漫漫长河中留下了一抹最亮丽的花间晚照。
【生平】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老家,她和宋代的许多文人学者一样都成长于一个家学渊源的家庭。父亲是有“苏门后四学士”之称的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亦善属文。尽管传统的正史很少记载女子的事迹,但在《宋史·李格非传》中提到他的女儿和他的妻子亦很有文学才华,就这一点便能看出李清照生长于一个怎样的家庭,这个家庭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由于历史太过久远,李清照的母亲王氏的具体情况我们已不太清楚,但她绝非一个只知教导女儿三从四德的平庸妇人。
至于他的父亲李格非,史料则相对较多,这位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不仅继承了他的老师苏轼的文采写得一手好文章,也传承了老师精神,洁身自好,不卑不亢。苏轼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显然李格非深受其影响,在住所中开辟空地,手植竹林,取名有竹堂。这小小的竹林便是李清照成长的地方,清高却也孤傲。
毫无疑问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接受到了文学的陶冶与熏陶。但出人意料的是生长于这样一个家庭,李清照并没有成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端庄贤淑的大家闺秀,而是略有叛逆,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她并不像同时代的女子一样循规蹈矩,相夫教子走完了平凡的一生,而是大胆的按着自己的心意而活,用热情和青春在文学史上留下属于女性自己的符号。在风光旖旎的大明湖畔,童年的欢笑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段最无忧的岁月里,她留下了一生值得回味的记忆——自由的欢笑、肆意的青春、无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