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而公元后的历史则是从公元1年开始的,因此将历史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公元前的历史通常被称为“古代史”,而公元后的历史则被称为“近代史”。
中国分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通常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并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各有各的优点,尤其具有文化意义,但也有着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无法长期连续纪年。其中,天干地支纪年每60年一个轮回,而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康熙”也不过维持了61年。
读历史时,如果单纯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或皇帝年号纪年法,则不利于我们直观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距今年代,所以通常辅助以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原本只应用于西方国家,后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逐渐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辛亥革命后,我国也引入了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使用,而今的中国,亦是公历与农历并行使用。
公元前的纪年是需要倒着数的。比如,秦始皇建立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刘邦建立西汉是在公元前202年,这不能简单的通过比较大小判断年代的时间,反而公元前的时间越小历史越早。中国传统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结合,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文化,也避免了纪年的缺陷。如今所庆祝的传统节日还有农业耕作的时间,都是参考农历时间和二十四节气的,同时使用中国传统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可以兼顾文化的继承性和生活的便利性。
公元前后是如何划分的
公元,又称公历纪年,是源自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也称为基督纪年。最初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这种纪年方法,是依据耶稣的诞生作为纪年的开始。耶稣诞生之前的日子,被称为“主前”;耶稣诞生之后的日子,被称为“主的年份”。
当时这种纪年法确立以后,只在欧洲很少几个国家之间采用。后来随着国与国之间交往逐渐密切,到了14世纪,这一概念在西方国家有了很大程度的普及,并且成为一种认识主流。
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所以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第二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在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和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和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