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河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语文试题2023-05-11 00:00
2018河南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018河南高考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从朱熹开始的,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从唐末到20世纪初年,书院教育持续了1000多年。一个制度能维持这么久,那么它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私人讲学”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名词。因为在传统中国,公私的分别并不像现代这么清楚。唐末社会崩溃,世家大族早已陵夷,中央政令不行,原有的庙学教育也跟着衰落不振,于是便有了私人创办家族学校之举。其实私人教学,至少源始于孔子,但以家族之力来创办学校,招收学生,延聘师儒,却是以前少有的事。 

从传统教育的立场来说,私人兴学不外是在官学崩溃的时候,模仿其体制和规模,继续其功用,并没有取代官学的意思或目的。这样的私人教育当然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 

但是在发扬儒家的“为己之学”或宋明理想的思想方面,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讲学的风气以及制度化当然要归功于书院,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往往依附书院而发扬光大。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十分光辉的发展。西洋中古学术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大学,迨文艺复兴,则“学院”兴起,日渐取代大学。而到了启蒙时代,沙龙更成了新思想的温床。可见学术的发达往往和思想家荟萃的场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言之,书院是宋明以来儒学发达的制度上的保姆。

政府对于书院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很清楚的,因此有数次毁灭书院的纪录。也因此作为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得以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我们对东林书院和它所代表的实践精神的神往,无非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理想。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书院在各地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不断地和地方既有文化特色产生交流。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先此当然有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但中国疆土自元以来,扩张得特别快,再加上外族入主中国,所以在整合各种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过程里,教育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总之,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从宋元以来,替中国维持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命脉的实在是这种文化上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书院至少在充分官学化以前是这种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摘编自朱汉民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 

B.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 

C.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 

D.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B.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 

C.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 

D.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 

B.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 

C.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D.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 

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学生赵津说。(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相关链接】 

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 

(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5.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6.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8.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三峡》中,写夏水暴涨,水道阻绝,但有时朝廷的急令必须传达,船不得不冒险而行,朝发暮至,郦道元用“______,不以疾也”来形容船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斥秦皇只爱纷奢,不顾民生,用“ ___,___”形象地揭示了秦皇对六国珍宝的无耻掠夺和肆意挥霍。 

(3)《登高》一诗,浸透着杜甫人生遭际之悲,其中“ ___,___ ”两句,写尽诗人漂泊天涯、老病孤愁之凄凉况味。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②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 

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 

④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⑤现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对学者发表的文章深文周纳,无限上纲上线,试图形成“寒蝉效应”。

 ⑥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南辕北辙,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工信部官网称,随着全球5G试验与商用步伐的加快,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 

B.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唱歌的美国诗人——鲍勃·迪伦,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可很多人还是有所质疑。 

C.在网络社交中,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符,表意既是清晰的又是暧昧的,因为在不同语境中,它能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都可以。 

D.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再好的规则①大家都不去遵守,②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③ ,讲规则、培养规则意识是法治社会必需的主体意识,也可以说,法治意识其实就是规则意识。 ④环顾我们的四周,⑤普遍存在着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小到闯红灯,大到行贿受贿等,漠视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⑥最终会导致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2018河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不断发生,生产厂家不仅开始重视消费者投诉,也在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如果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 ①,从而消除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与价格上的优势。毕竟,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相比, ②,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是发展势头看好,就越是 ③,杜绝野蛮生长,真正把安全可靠作为第一要务。 

21.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2018河南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C。

【C项的原文表述是:“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可知,不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而是“唐代以前没有的事”。】 

2.【参考答案】D。

【D项原文表述是:“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可见,“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的表述有误。】 

3.【参考答案】D 

【D项的原文表述“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可见书院教育并不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

 4.【参考答案】B。 

【A项“严重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不准确,原文没有根据。C项对应原文是“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而不是没有抵抗。D项理解有误,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后半生,而不是说一百岁之后。】

 5.①淡泊名利,热爱工作。对自己的译著,没署名,很少报酬,他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2分) 

②刻苦勤奋。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2分) 

③坚定执着。面对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家庭,他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2分) ④热爱祖国。放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2分) 答对其中任何两点,即可得满分。 

6.①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 ②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一生追求学术) ③即便遇上动荡岁月,(遭遇挫折)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

 7.【参考答案】B、D 

(B小说两次写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第一次是卖树之前,表现的是米唐的喜悦,而第二次是卖树之后,表现的应该是米唐对树的想念,含有淡淡的忧伤在里面;D小说只是简略带过时代背景,并没有着意表现时代的变迁,小说的主题也并非故乡情结。)

 8. ①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 

②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

③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 

④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 (每处2分,任意两处4分) 

9.示例1: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②我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2分)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1分),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1分) 

 示例2: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 ②我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2分)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1分);“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1分) (意蕴每点2分,分析2分)

10.【参考答案】C 

11.【参考答案】A “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

12、【参考答案】C“张景宪此事与皇帝有争执”错误,原文为: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争执。

13、(1)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能守,本来不必等到到那里然后知道。(补充“始受诏”的主语“张景宪”,“即”“固”“待”各1分,大意1分。) 

(2)今年刚有小丰收,但官吏督促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方”“稔”“凶岁”“乃”“甚于凶岁”(状语后置)各1分。)

 14.【参考答案】B D解析:B.“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D.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诗歌大意: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留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是徒白遇到赏识我的严武。在雪岭,我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

 16.(1)虽乘奔御风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或“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7.【参考答案】A 

(B项、C项和D项都含有成语误用的句子。①金针度人,比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此句是说木心将写作方法细心教给学生,运用正确。②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合乎句意。③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此处属望文生义而错。④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只用于两者之间,此句误用于三者之间。⑤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符合语境。⑥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处应用“本末倒置”。①②⑤运用正确,所以选A。) 

18.【参考答案】 D 

 (A成分残缺,末句改为“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方式”;B语序不当,改为“虽然诺奖评委会”;C杂糅,“能”“都可以”去掉其一。) 

19.【参考答案】B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再好的规则”怎么“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呢?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大家都不去遵守”,这个前提在逻辑上只能是假设的,所以①应该填的是表示假设的关联词,不能选“/”,由此排除A。②处的四个选项,只有“也”能和第一句的“再好”相照应,就此可排除C、D。③处前后是因果关系。④处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又可排除C和D。故答案选B。) 

20.①必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②安全性(控制质量,讲求质量)应该是汽车的首要因素③要强化质量控制(注重安全性) 

(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新能源汽车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①,①的前面是“如果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可以大致得出,这儿需要填写的是消费者方面的内容。后面是“从而消除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与价格上的优势”,可以知道,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根据上下文,可以推导出,补写的语句应为“必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再看空缺②,②前面的句子是“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等相比”,后面是“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由此可知,这句话是对前后句子的贯通,再根据这句话是说新能源汽车的,可以补写出“安全性应该是汽车首要因素”。最后看空缺③,这句话所在的句子是给出解决措施和要求的,前面说“新能源汽车汽车市场越是发展势头看好,就越不能”,后面说“杜绝野蛮生长,真正把安全可靠作为第一要务”,再根据所提到的安全问题,可以正确补出“要强化质量控制”。)

21.示例:本次“消防疏散体验”拟于9月8日举行,分疏散和安全两个方面。警笛响后,班主任集合学生,按照指定路线疏散学生;负责人到指定出口,维持秩序,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 

(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参考译文: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因为父亲张师德的恩荫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副使。山阳县令郑昉贪赃数额极大,他的亲戚又多为显要人物。张景宪揭发并立案查办,把他流放到岭外。贪污的官吏都望风引退。张景宪移任京西、京东转运使。王逵在郓州,专门抓住官员的短处,随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贿赂,张景宪上奏他的罪恶,将他编管在宿州。熙宁初年,张景宪任户部副使。韩绛修筑抚宁、罗兀两座城,皇帝命令张景宪去视察。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能守,本来不必等到那里然后知道。不久,抚宁陷落。张景宪到延安,上奏说:“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将凭借什么防御?臣在路上,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请求罢去这种徒劳的工役,废弃无用的城,严厉戒饬边关将领作守备之计。朝廷叫边州招降羌族人,给他们金帛、官爵,恐怕狡猾的羌人多诈,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可能成为敌人的内应,应当赶快停止这件事。”陕西转运司建议,想限定半年为期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说:“这办法能在四川实行,如果实行在陕西,百姓将无法生活。”其后朝廷最终没有实施。加官为集贤殿修撰,担任河东都转运使。议论的人想把河东分为东西两路,张景宪说:“本路的土地肥沃的和贫瘠的相混杂,州县的贫富也不同,正应该有无相通,分立两路不利。”议论就停息了。改为瀛州知州,上奏说:“近几年多收成不好,百姓累年拖欠租税。今年刚有小丰收,而官吏督促百姓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请朝廷加以宽缓年限。”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向下传递这意思。元丰初年,知河阳。当时朝廷正讨伐西南蛮,张景宪入朝辞别皇帝赴任,因此进言说:“小丑跳梁,大抵是边境官吏烦扰他们的缘故。而且他们的巢穴在地形险阻的地方,如果调动军队远征,万一粮饷接继不上,那么我军就要受困了。”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第二年,改为同州知州,以太中大夫去世,年七十七。张景宪在仁宗时任部使者,当时吏治还比较宽,他却多次揭发指摘他人的罪行;等到熙宁以来,官吏用法严急,张景宪反而用宽大的措施来补救。当新法实行时,不弹劾一人。他为官不怕权贵,不是公事不到宰相门上。对自己保持信念,对人很少称赞。他母亲死了,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世人以此称道他。 

22.作文评分说明 一、材料与题目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几个角度,需要把握: 

1.“小聂”的角度:①“不支付赡养费”不尽孝道;②知错能改,遵守法律; 

2.“聂老汉”的角度:懂得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 

3.“法院”的角度:①法律大于天,法律是人们权益(维护孝道)的保障; ②法律缘于人情,尽孝是否一定要诉诸法律; 

③法律是否真的能成为维护孝道的利器?孝道是否一定要靠法律维持;

 4.“社会”的角度: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二、1.作文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主要包括作文是否切合题意,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感情是否真挚,文体是否符合规范,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完整,书写是否工整。发展等级主要包括立意是否深刻,文章是否有思想,材料或者论据是否丰富新颖,语言是否有表现力或者有文采,见解是否独到等。

 2.考生如果能够围绕“孝道”与“法律”进行立意,有一个明确的中心都行。

 3.文体不限。记叙文也可打高分。

 4.30分以下的作文请改卷老师自己把握,但是要注意:没有题目或改写题目的扣2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有抄袭现象的、或者抄袭试卷阅读文章的,一律记0分。字数不足100字的,不能超过10分;字数不足200字的,不能超过15分;字数不足400字的,不能超过25分;字数不足500字的,不能超过30分;字数不足600字的,不能超过35分;字数不足700字的,原则上不能超过40分。超过600字,可按照“字数每少50字扣1分”的原则给分。

 

 

为您推荐

2024河南高考志愿是怎么录取的 录取原则和顺序是什么

2024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4河南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具体什么时候

河南高考少数民族加分取消 最新2024高考政策变化

2024河南高考加分政策 哪些考生可以加分

2020内蒙古高考语文大纲公布

高考语文通用的万能作文开头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摘抄大全

高考语文改错题技巧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句子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