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省百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2023-05-12 11:51
 2023江苏省百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3江苏省百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

  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

  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

  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

(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

      材料二:

      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

      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健康向上的力量。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关爱生命、恐惧与厌恶战争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敌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得失成败。电视剧《亮剑》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反映真实生活的。

      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

(摘编自朱虹《文艺精品十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精品能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情操,讲究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等,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

B.当今时代的数字技术可以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更多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使之更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接受心理。

C.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推动下崛起的文艺新类型,用户规模大,品类丰富多样,因善于融合新技术,充满生气和新机。

D.将数字技术赋予人们的独特感受转化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人作品内容,就可以打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轻观众追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的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反映文艺精品始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重新塑造文艺的传播接受。

B.当下人们更注重“逼真感”“即时感”等种种感受,反映出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也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奠定了美学基础。

C.电视剧《士兵突击》和《亮剑》没有简单、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而是借表达深刻的思想、刻画有血有肉的形象吸引观众。

D.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折射的美国价值观,是文艺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因为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会弥漫着该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所说的“艺术精湛”这一评判标准的一项是(3分)

A.某首诗歌:通过塑造一群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先民形象揭示两河流域文明。

B.某电视剧:用基层奋斗者的故事呈现一座城市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

C.某部电影:重视细节的严谨和专业,演员发报前的准备工作和调试程序都很规范。

D.某舞台剧:后期制作突出清晰精致的画面、立体震撼的音效和逼真华丽的视觉特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网络文艺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文化产品,其中的精品可以成为滋养民众品性的源泉和培育大众文化的坚实土壤,那么,该如何促进更多网络文艺创作精品化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牛 奶 施蛰存 

      忠厚的老佃户财生大清早起来,洗了十来只盖碗,装在一个木榼[注]子里,提着走向栖息着北牛的牲富房。

      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木榼走出牲畜房。

      看看太阳已经在东边的疏林里照射出光芒,财生就匆匆地提了木榼进城了。路上,他有一些恼乱。因为他已经记不全去年冬季定他牛奶的是哪几家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每年总自诩着他的牛奶是纯粹的,一点也不和米泔水。所以历年来,每逢冬季,他送进城去的牛奶,总是早已有人定饮了的。

      财生心里寻思着,没有注意到脚步放快了,赶上了一个走在前头的邻村朋友。

      “今年有几家定你的牛奶呀?”

  “没有定,今天是第一天,想去问问看。”财生诚实地回答。

      “今年只怕难了。”那邻村的朋友摇着头说,“西市渡口开了一家牛奶公司,虽价钱大,生意反而好,往年的吃户差不多都定了公司的,我们乡下牛奶送进去,十家里倒有九家不要了。"

      财生初次听到这消息,不觉睁大了眼,凝视着他的朋友,好像怀疑他故意哄着玩的。

      “什么?”他随口发问着,旋即想起朋友家里也养一头牛,也是每年冬季要挤牛奶到城里卖的。

      “那么,那么你今年不送牛奶吗?”财生有点焦急地问。

      “还要送给哪家去!”

      “那么,你的牛奶呢?"

      “自己吃呀。”那朋友露出抑郁的微笑来了。

      财生好像被室息了似的胸头一阵闷滞。他看看手里的木榼,不知不觉慢下来,沉默地走着,渐渐和那邻村的朋友远离了。

      进了城,财生照例先到他的田主刘正坤家里。刘先生一看见他,就说:

      “财生,今年我们已经定了公司里的牛奶,你的牛奶不要了。"

      财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便随口说着“那也是一样的①,不过公司里的牛奶恐怕很贵罢?”

      “贵固然贵一点,只是货色比你们乡下的好得多了。你们乡下送来的牛奶吃了不补,贱了也是不上算的。”

       财生有点气愤,他想:一样的牛,一样的奶,为什么公司里的牛奶吃了补,他的吃了不补呢?

      于是他又来到西医柳先生家里。一进去就看见柳医生正端着一玻璃杯牛奶喝着。

      “财生,今年你没有生意了。”柳医生一看见财生,就微笑着说。

      “你来看,这种牛奶比你的好多少!这是上海分来的公司牛奶,工部局验过的,维他命顶多,一点不搀东西的。靠得住!"

      财生虽然不十分懂得他的话,但他知道那医生又在说他的牛奶不好了。他觉得有一点不服气,就真的从医生手里接过那吃剩的半杯牛奶来,看了一下,又凑在鼻子边闻了一下。

      “一样的东西。”财生摇着头。

      “一样的!②”医生伸长了项颈,“你真是胡说八道,他们用科学方法炼过,卫生牛奶,吃了补力大。贵就贵在这个上。你们乡下牛奶,哼,哪比得上它!……”

      财生从木榼里取出了一碗他的牛奶来,揭开碗盖,略微摇荡一下,就看出表面一层浓厚的乳酪,正如一张豆腐衣似的起了皱纹。

      “这样的牛奶还不好吗?你不相信滴一滴水看,这样油的牛奶,哪里吃得进水?”柳医生不耐烦似的摇着头,喝究了牛奶,咂着嘴唇:“我宁可贵些。”

      财生退出了门,再次看着木榼,不觉轻轻地太息。他预备回家了,但他始终不懂公司里的牛奶究竟比他的更好在哪里。他于是决定在回家的路上,迂道到牛奶公司去探望一下。

      走到西市渡口,他站在公司门外踟蹰着,不敢贸然地走进去的当儿,有一个穿西装的人正走过来,待要进去,他估量了财生一刻儿,看着他的木榼,便问:

      “这里是不是牛奶?”

      “是的。”

      “卖不卖?”

      这意外的问话使财生感觉奇怪,他注视那人好一刻儿,嗫嚅着:

      “卖?……你说,你要零碎的,还是包月的?”

      “随便你,有多少买多少,现货现买。……来,拿进来看看。……”说着他径自走进了门。

      “看看你的货色……”那人对财生说。于是财生揭开木榼,端出一碗牛奶,屏息地等候他的赏鉴。那人接过碗,凑在鼻边闻了一下,又伸一个小手指进去蘸了一些,又把手指伸起来让指突上的牛奶像一颗白石小球似的滴下去。

      “唔,有多少?”他望着那些木榼里的牛奶。

      “十四碗。”财生说。“要多少钱?"

      “一起买吗?是不是你们公司里要?”财生觉得很奇怪。

      “一起买。我们这两天定户太多了,自己的牛不够挤,天天派人到乡下去收,你每天送来,总要的。”那牛奶公司的管事人给他解释了。

      “老价钱三分洋钱一碗。”

      财生肚里一盘算,这收入与自己卖未免相差太远了。“喔,三分一碗太苛了些。我的牛奶是不搀东西的。”

      “为了你的牛奶还好,所以我们要收买……好罢,算四分钱一碗。你每天送来,有一碗算一碗……”

      财生看着他木植里的牛奶,屈服了似的点头答应下来。

      当那老佃户领了五角六分大洋回来时,他看见他的牛奶已经都玉液似的盛在矮颈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口都贴了一张纸,印着“科学炼制卫生牛奶。CradeB周氏牧场出品”这一圈字。

1936年(有删改)

[注]榼:ke,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财生清早起来就洗盖碗、挤牛奶、匆忙进城,既表明他的勤劳,也暗示他的生活方式会受人奚落。

B.邻村朋友决定自家的牛奶自己吃后露出了“微笑”,表明乡下的奶农们已具有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

C.田主刘正坤医先生是城市中公司牛奶的热切拥护者,作者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盲从、可笑。

D.小说结尾财生最终以较低价格将“玉液似的”牛奶卖给了牛奶公司,他的屈服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太阳的描写,既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又与后文中他的牛奶在城

里一再受拒而心情失落形成反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生动简洁且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如邻村朋友的坦率直接;穿西装的牛奶公司管事人干脆利落,有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达到小中见大、浅中蕴深的效果,“木榼”“盖碗”与“矮颈的玻璃瓶”,虽都是盛牛奶的容器,但其隐含的深意完全不同。

D.小说结尾在详细描写瓶口那圈字的具体内容后就戛然而止,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感,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含蓄蕴藉,语尽意远。

8.小说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表现了说话人的不同心理,请简要说明。(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牛奶”,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

      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直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赢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場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优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半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口:“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B.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C.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D.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 D.百蛮,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抗对吴忠诚,敢于发表意见。在吴国君主听取了手下将领的策略多次在晋国边境侵犯劫掠时,他便上疏直陈自己反对的观点。

B.陆抗崇尚做事应该相时而动。他认为商汤用兵、周武王讨伐都是正当其时的,因为当时的夏朝多行罪恶之事,而商纣王也邪恶残暴。

C.陆抗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和父亲陆逊都认识到了西陵地理位置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建议朝廷一定要加强防守的力量。

D.陆抗教子有方,对后人影响深远。他死后,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特援他部以救倒县也。(4分)

(2)处尝问父老口:“今时和岁半而人不乐,何邪?"(4 分)

14陆抗反对吴主“侵盗晋边”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结果如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汴州留别韩愈  孟 郊

不饮浊水①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②。

[注]①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②靡他:无二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

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

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但情境比之更令人悲哀伤感。

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和对君子的渴慕。

16.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中用“              ”,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韩愈则在《师说》中用“              ”表明向多人学习的从师观。

(2)在诗人的世界里,许多植物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如周邦彦的“              ”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琵琶行》中,白居易描绘江边送别时,用此处“              ”之景增添了离别的              愁情。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     。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     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传统中华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发扬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

      汉服“出圈”,实为传统文化回归。汉服从一个     的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下国人重建文化自尊的初衷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文化才能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 完美无缺 鲜为人知 挫而弥坚 

B.东山再起 美轮美奂 屡见不鲜 挫而弥坚 

C.方兴未艾 美轮美奂 鲜为人知 历久弥新 

D.东山再起 完美无缺 屡见不鲜 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B.汉服的兴起也推动了年轻人热爱的传统文化,激励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C.汉服兴起也激发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激励了“古为今用”精神的发扬

D.年轻人带动了对传统文化中汉服兴起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1年7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    )机械臂相当于空间站的左膀左臂,主要用来完成载荷搬运、大范围转移等任务,能够辅助对接实验舱和核心舱。

      作为我国首个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    ①    。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    ②    ,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   ③    。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一个末端执行器,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这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B.在这次出舱活动中,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C.这次出舱活动,很多人发现不仅航天员的表现可圈可点,机械臂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D.航天员和机械臂是这次出舱活动的两大亮点,他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江苏省百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江苏省百校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

  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

  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

  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

(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

      材料二:

      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

      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健康向上的力量。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关爱生命、恐惧与厌恶战争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敌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得失成败。电视剧《亮剑》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反映真实生活的。

      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

(摘编自朱虹《文艺精品十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精品能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情操,讲究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等,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

B.当今时代的数字技术可以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更多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使之更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接受心理。

C.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推动下崛起的文艺新类型,用户规模大,品类丰富多样,因善于融合新技术,充满生气和新机。

D.将数字技术赋予人们的独特感受转化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人作品内容,就可以打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轻观众追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的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反映文艺精品始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重新塑造文艺的传播接受。

B.当下人们更注重“逼真感”“即时感”等种种感受,反映出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也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奠定了美学基础。

C.电视剧《士兵突击》和《亮剑》没有简单、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而是借表达深刻的思想、刻画有血有肉的形象吸引观众。

D.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折射的美国价值观,是文艺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因为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会弥漫着该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所说的“艺术精湛”这一评判标准的一项是(3分)

A.某首诗歌:通过塑造一群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先民形象揭示两河流域文明。

B.某电视剧:用基层奋斗者的故事呈现一座城市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

C.某部电影:重视细节的严谨和专业,演员发报前的准备工作和调试程序都很规范。

D.某舞台剧:后期制作突出清晰精致的画面、立体震撼的音效和逼真华丽的视觉特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网络文艺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文化产品,其中的精品可以成为滋养民众品性的源泉和培育大众文化的坚实土壤,那么,该如何促进更多网络文艺创作精品化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A.依据材料二“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讲究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的是影视剧,不是所有文艺精品都需要具备的。
B.正确。
C.依据材料一“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善于融合新技术”不是网络文学的特点。
D.依据材料一“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本项说法绝对。
故选:B。
(2)A.依据材料一“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能重新塑造文艺传播接受”的是数字技术,而不是文艺精品。
故选:A。
(3)D.依据材料二“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本项属于“制作精良”这一标准。
故选:D。
(4)材料一:依据材料一“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首先由文艺精品的作用引出观点一数字技术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依据材料一“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然后阐释了数字技术的意义(作用),依据材料一“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着分析了当代文艺精品的特征以及产生的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一“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最后分析打造当代精品力作的做法。
(5)①依据材料二“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思想:坚守思想阵地,弘扬核心价值观。②依据材料一“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内容:关注社会生活,契合时代美学要求。③依据材料一“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形式: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丰富作品表达。④依据材料二“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制作:精益求精,经得起时间检验。

答案:
(1)B
(2)A
(3)D
(4)材料一:首先由文艺精品的作用引出观点一数字技术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然后阐释了数字技术的意义(作用),接着分析了当代文艺精品的特征以及产生的有利条件,最后分析打造当代精品力作的做法。
(5)①思想:坚守思想阵地,弘扬核心价值观。②内容:关注社会生活,契合时代美学要求。③形式: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丰富作品表达。④制作:精益求精,经得起时间检验。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牛 奶 施蛰存 

      忠厚的老佃户财生大清早起来,洗了十来只盖碗,装在一个木榼[注]子里,提着走向栖息着北牛的牲富房。

      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木榼走出牲畜房。

      看看太阳已经在东边的疏林里照射出光芒,财生就匆匆地提了木榼进城了。路上,他有一些恼乱。因为他已经记不全去年冬季定他牛奶的是哪几家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每年总自诩着他的牛奶是纯粹的,一点也不和米泔水。所以历年来,每逢冬季,他送进城去的牛奶,总是早已有人定饮了的。

      财生心里寻思着,没有注意到脚步放快了,赶上了一个走在前头的邻村朋友。

      “今年有几家定你的牛奶呀?”

  “没有定,今天是第一天,想去问问看。”财生诚实地回答。

      “今年只怕难了。”那邻村的朋友摇着头说,“西市渡口开了一家牛奶公司,虽价钱大,生意反而好,往年的吃户差不多都定了公司的,我们乡下牛奶送进去,十家里倒有九家不要了。"

      财生初次听到这消息,不觉睁大了眼,凝视着他的朋友,好像怀疑他故意哄着玩的。

      “什么?”他随口发问着,旋即想起朋友家里也养一头牛,也是每年冬季要挤牛奶到城里卖的。

      “那么,那么你今年不送牛奶吗?”财生有点焦急地问。

      “还要送给哪家去!”

      “那么,你的牛奶呢?"

      “自己吃呀。”那朋友露出抑郁的微笑来了。

      财生好像被室息了似的胸头一阵闷滞。他看看手里的木榼,不知不觉慢下来,沉默地走着,渐渐和那邻村的朋友远离了。

      进了城,财生照例先到他的田主刘正坤家里。刘先生一看见他,就说:

      “财生,今年我们已经定了公司里的牛奶,你的牛奶不要了。"

      财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便随口说着“那也是一样的①,不过公司里的牛奶恐怕很贵罢?”

      “贵固然贵一点,只是货色比你们乡下的好得多了。你们乡下送来的牛奶吃了不补,贱了也是不上算的。”

       财生有点气愤,他想:一样的牛,一样的奶,为什么公司里的牛奶吃了补,他的吃了不补呢?

      于是他又来到西医柳先生家里。一进去就看见柳医生正端着一玻璃杯牛奶喝着。

      “财生,今年你没有生意了。”柳医生一看见财生,就微笑着说。

      “你来看,这种牛奶比你的好多少!这是上海分来的公司牛奶,工部局验过的,维他命顶多,一点不搀东西的。靠得住!"

      财生虽然不十分懂得他的话,但他知道那医生又在说他的牛奶不好了。他觉得有一点不服气,就真的从医生手里接过那吃剩的半杯牛奶来,看了一下,又凑在鼻子边闻了一下。

      “一样的东西。”财生摇着头。

      “一样的!②”医生伸长了项颈,“你真是胡说八道,他们用科学方法炼过,卫生牛奶,吃了补力大。贵就贵在这个上。你们乡下牛奶,哼,哪比得上它!……”

      财生从木榼里取出了一碗他的牛奶来,揭开碗盖,略微摇荡一下,就看出表面一层浓厚的乳酪,正如一张豆腐衣似的起了皱纹。

      “这样的牛奶还不好吗?你不相信滴一滴水看,这样油的牛奶,哪里吃得进水?”柳医生不耐烦似的摇着头,喝究了牛奶,咂着嘴唇:“我宁可贵些。”

      财生退出了门,再次看着木榼,不觉轻轻地太息。他预备回家了,但他始终不懂公司里的牛奶究竟比他的更好在哪里。他于是决定在回家的路上,迂道到牛奶公司去探望一下。

      走到西市渡口,他站在公司门外踟蹰着,不敢贸然地走进去的当儿,有一个穿西装的人正走过来,待要进去,他估量了财生一刻儿,看着他的木榼,便问:

      “这里是不是牛奶?”

      “是的。”

      “卖不卖?”

      这意外的问话使财生感觉奇怪,他注视那人好一刻儿,嗫嚅着:

      “卖?……你说,你要零碎的,还是包月的?”

      “随便你,有多少买多少,现货现买。……来,拿进来看看。……”说着他径自走进了门。

      “看看你的货色……”那人对财生说。于是财生揭开木榼,端出一碗牛奶,屏息地等候他的赏鉴。那人接过碗,凑在鼻边闻了一下,又伸一个小手指进去蘸了一些,又把手指伸起来让指突上的牛奶像一颗白石小球似的滴下去。

      “唔,有多少?”他望着那些木榼里的牛奶。

      “十四碗。”财生说。“要多少钱?"

      “一起买吗?是不是你们公司里要?”财生觉得很奇怪。

      “一起买。我们这两天定户太多了,自己的牛不够挤,天天派人到乡下去收,你每天送来,总要的。”那牛奶公司的管事人给他解释了。

      “老价钱三分洋钱一碗。”

      财生肚里一盘算,这收入与自己卖未免相差太远了。“喔,三分一碗太苛了些。我的牛奶是不搀东西的。”

      “为了你的牛奶还好,所以我们要收买……好罢,算四分钱一碗。你每天送来,有一碗算一碗……”

      财生看着他木植里的牛奶,屈服了似的点头答应下来。

      当那老佃户领了五角六分大洋回来时,他看见他的牛奶已经都玉液似的盛在矮颈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口都贴了一张纸,印着“科学炼制卫生牛奶。CradeB周氏牧场出品”这一圈字。

1936年(有删改)

[注]榼:ke,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财生清早起来就洗盖碗、挤牛奶、匆忙进城,既表明他的勤劳,也暗示他的生活方式会受人奚落。

B.邻村朋友决定自家的牛奶自己吃后露出了“微笑”,表明乡下的奶农们已具有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

C.田主刘正坤医先生是城市中公司牛奶的热切拥护者,作者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盲从、可笑。

D.小说结尾财生最终以较低价格将“玉液似的”牛奶卖给了牛奶公司,他的屈服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太阳的描写,既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又与后文中他的牛奶在城

里一再受拒而心情失落形成反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生动简洁且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如邻村朋友的坦率直接;穿西装的牛奶公司管事人干脆利落,有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达到小中见大、浅中蕴深的效果,“木榼”“盖碗”与“矮颈的玻璃瓶”,虽都是盛牛奶的容器,但其隐含的深意完全不同。

D.小说结尾在详细描写瓶口那圈字的具体内容后就戛然而止,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感,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含蓄蕴藉,语尽意远。

8.小说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表现了说话人的不同心理,请简要说明。(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牛奶”,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主要依据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注意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和主旨分析。

【解答】(1)A.不是暗示其生活方式受人奚落,而是暗示其牛奶已经不易被城里人接受了。
B.“表明乡下的奶农们已具有苦中作乐的达观心态”错,注意这是“抑郁的微笑”,反映了乡下奶农们无力改变后的黯然与凄凉。
C.“辛辣地讽刺”的程度过重,公司的牛奶当然更规范化,不是所有的牛奶盛在瓶里就是公司的。
D.正确。
故选:D。
(2)A.“使财生此时心情‘恼乱’显得合理”分析错误,开头的太阳烘托了财生当时愉悦、期待的心情。“恼乱”是其途中想不出谁定了牛奶后才产生的情绪。
故选:A。
(3)依据原文“财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便随口说着‘那也是一样的,不过公司里的牛奶恐怕很贵罢?’”,①处是财生听到田主刘正坤明确不要他的牛奶后说的,“财生有点气愤,他想:一样的牛,一样的奶,为什么公司里的牛奶吃了补,他的吃了不补呢?”,反映他不想表现出失落情绪后的自我安慰和无奈。依据原文“‘一样的!’医生伸长了项颈,‘你真是胡说八道,他们用科学方法炼过,卫生牛奶,吃了补力大。贵就贵在这个上。你们乡下牛奶,哼,哪比得上它!……’”,②处是西医柳医生反驳财生认为两种牛奶品质相同后说的,“‘这样的牛奶还不好吗?你不相信滴一滴水看,这样油的牛奶,哪里吃得进水?’柳医生不耐烦似的摇着头,喝究了牛奶,咂着嘴唇:‘我宁可贵些’”,反映他对财生所言不以为然和迷信牛奶公司产品的心理。
(4)①文章的标题“牛奶”,就是人们所说的普通的牛奶概念,指的是人们用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的饮品。②依据原文“当十来只盖碗里都盛满了新鲜的、诱引食欲的、有脂肪性香味的牛奶,财生便平稳地提了木榼走出牲畜房”,这里的牛奶指的是农户的牛奶,落后原始的农产品,依据原文“你来看,这种牛奶比你的好多少!这是上海分来的公司牛奶,工部局验过的,维他命顶多,一点不搀东西的。靠得住!”,这里的牛奶指的是公司的牛奶,科学炼制、营养丰富的高端产品。③依据原文“当那老佃户领了五角六分大洋回来时,他看见他的牛奶已经都玉液似的盛在矮颈的玻璃瓶里,每个瓶口都贴了一张纸,印着‘科学炼制卫生牛奶。CradeB周氏牧场出品’这一圈字”,未经任何处理的农户牛奶被装入牛奶公司的瓶子就成了公司制品,暗指都市文明对平民百姓物质生活的掠夺,暗示小农经济在资本经济的冲击下破产的必然。

答案:
(1)D
(2)A
(3)①处是财生听到田主刘正坤明确不要他的牛奶后说的,反映他不想表现出失落情绪后的自我安慰和无奈。②处是西医柳医生反驳财生认为两种牛奶品质相同后说的,反映他对财生所言不以为然和迷信牛奶公司产品的心理。
(4)①人们用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的饮品。②农户的牛奶,落后原始的农产品,公司的牛奶,科学炼制、营养丰富的高端产品。③未经任何处理的农户牛奶被装入牛奶公司的瓶子就成了公司制品,暗指都市文明对平民百姓物质生活的掠夺,暗示小农经济在资本经济的冲击下破产的必然。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

      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直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赢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場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优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半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口:“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B.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C.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D.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 D.百蛮,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抗对吴忠诚,敢于发表意见。在吴国君主听取了手下将领的策略多次在晋国边境侵犯劫掠时,他便上疏直陈自己反对的观点。

B.陆抗崇尚做事应该相时而动。他认为商汤用兵、周武王讨伐都是正当其时的,因为当时的夏朝多行罪恶之事,而商纣王也邪恶残暴。

C.陆抗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和父亲陆逊都认识到了西陵地理位置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建议朝廷一定要加强防守的力量。

D.陆抗教子有方,对后人影响深远。他死后,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特援他部以救倒县也。(4分)

(2)处尝问父老口:“今时和岁半而人不乐,何邪?"(4 分)

14陆抗反对吴主“侵盗晋边”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结果如何?(3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西陵/国之西门”为判断句,在“门”后要断句,排除AC。句末虚词“也”后当断句,排除D。故选B。译文: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然说容易防守,但同时容易丧失。假如守不住的话,那就不只是失掉一个郡,就连荆州都会不属于吴所有了。如果西陵有忧患,就要竭尽国家的力量去争夺它。
(2)D.百蛮,古代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3)D.“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分析有误,原文为“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儿子中文武双全的有两个,不是“全都”。
(4)①“顺流”,顺流而下;“星奔电迈”为比喻修辞,“迈”,奔驰;“倒县”,通假,同“倒悬”,指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译文: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如同流星、闪电奔驰一样迅速,到那时,不是可以依赖其他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的了。
②“父老”,乡里的老人;“时和”,四时和谐;“岁丰”,丰收之年。译文:周处曾经询问乡里的老人说:“如今四时和谐,又是丰收之年,而人们却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5)理由:原文说到“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他认为吴当务之急是兴农富国,实现大业;挑衅晋对作恶之臣有利,却让吴得不偿失。结果:原文为“吴主不从”,即吴主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如同流星、闪电奔驰一样迅速,到那时,不是可以依赖其他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的了。
②周处曾经询问乡里的老人说:“如今四时和谐,又是丰收之年,而人们却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5)反对的理由:吴当务之急是兴农富国,实现大业;挑衅晋对作恶之臣有利,却让吴得不偿失。反对的结果:吴主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汴州留别韩愈  孟 郊

不饮浊水①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②。

[注]①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②靡他:无二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

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

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但情境比之更令人悲哀伤感。

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和对君子的渴慕。

16.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 分)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对君子的渴慕”于文无据。
(2)“汴河”在这首诗歌中出现了三次,“汴河”这一意象很是独特,展现出作者内心委婉的感受。“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写的是对汴河水浑浊的厌恶,突出内心的焦虑感受。“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这几句传递出的是顺以江水东流人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突出内心的悲凉之感。“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通过“汴河”这一意象传递出对韩愈的惜别之感。

答案:
(1)D
(2)①全诗三次用汴河意象来表情托意,表达委婉;②开篇两句写因厌恶汴河浊水之名而生发空滞汴州不归的焦虑感;③中间六句顺以江水东流人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④末四句则以汴水多弯曲引发诗人对韩愈的情别之情。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中用“              ”,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韩愈则在《师说》中用“              ”表明向多人学习的从师观。

(2)在诗人的世界里,许多植物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如周邦彦的“              ”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琵琶行》中,白居易描绘江边送别时,用此处“              ”之景增添了离别的              愁情。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解答】故答案为:
(1)就有道而正焉   圣人无常师(重点字:焉)
(2)一一风荷举    枫叶荻花秋瑟瑟(重点字:瑟)
(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重点字:谤)

【点评】《论语》名句积累:
1.德不孤,必有邻。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     。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     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传统中华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发扬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

      汉服“出圈”,实为传统文化回归。汉服从一个     的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下国人重建文化自尊的初衷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文化才能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 完美无缺 鲜为人知 挫而弥坚 

B.东山再起 美轮美奂 屡见不鲜 挫而弥坚 

C.方兴未艾 美轮美奂 鲜为人知 历久弥新 

D.东山再起 完美无缺 屡见不鲜 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B.汉服的兴起也推动了年轻人热爱的传统文化,激励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C.汉服兴起也激发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激励了“古为今用”精神的发扬

D.年轻人带动了对传统文化中汉服兴起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3)本题考查辨别修辞作用的能力。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解答】(1)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用于“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空一应选择“方兴未艾”。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于“盛景”空二应选择“美轮美奂”。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根据“从一个       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可知空三应选择“鲜为人知”。挫而弥坚:经历过挫折之后,更加坚定。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用于“汉服文化”空四应选择“历久弥新”。
故选C。
(2)A.正确。
B.“推动”和“文化”搭配不当,“激励”和“精神”搭配不当。
C.“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主客颠倒,“激励”和“发扬”搭配不当。
D.“对传统文化中汉服兴起”中“对……兴起”搭配不当。
故选A。
(3)“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这六个并列短语共同作“文化现象”的定语,这六个短语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此排比句有强调当下汉服成为文化现象的原因的作用。

答案:
(1)C
(2)A
(3)句子中用了六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作“一种文化现象”的定语构成排比,这样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当下汉服成为文化现象的原因,突出赞美之情。

【点评】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情色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1年7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    )机械臂相当于空间站的左膀左臂,主要用来完成载荷搬运、大范围转移等任务,能够辅助对接实验舱和核心舱。

      作为我国首个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    ①    。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    ②    ,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   ③    。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一个末端执行器,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这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B.在这次出舱活动中,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C.这次出舱活动,很多人发现不仅航天员的表现可圈可点,机械臂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D.航天员和机械臂是这次出舱活动的两大亮点,他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 分)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简明、准确、连贯地运用语句的能力。答此题要读懂文段的内容要点,理清文段的思路脉络,根据上下文和关键词语确定所补写的句子内容。

【解答】(1)括号中的句子上承“2021年7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下启“机械臂相当于空间站的左膀左臂”,所以所填写语句的前半部分应是“这次出舱活动”,后半部分应陈述“机械臂”,这就可排除AD。C项“航天员的表现可圈可点”的内容本文段没涉及,故可排除C。B项符合要求。
故选B。
(2)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机械臂”。根据“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和“每个关节对应……”可推知①应填写的内容是“一共七个关节”。根据“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和“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可推知②应填写的内容是“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根据“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和“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可推知③应填写的内容是“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

答案:
(1)B
(2)①一共七个关节
②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
③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

【点评】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审题立意的关键。“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突出的是合作的价值与意义。“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展现出一切事物与合作的联系。“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合作、联系紧密相联系。所以本题的写作角度可以从这些方面思考。
参考立意:
1.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共同的。
2.合作共赢,创造智慧。
3.搞好合作,协同发展。

【解答】合作才能共赢       一滴滴缥缈的水汽,凝聚成能打雷下雨遮蔽天空的云;一粒粒微小的尘埃,互相吸引、靠拢,诞生了成千上万的星球;而我们一个个人的个体,团结,进而形成了人的群体,拥有了人类的艺术,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文明。我是想说,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必将有翻天覆地的力量。
  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人,有可能都微不足道,但是每一个人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个体,组成了群体,群体,包容着每一个个体,没有群体,个体们可能会仍旧正常生活,可生活的秩序和质量,定会出现问题。群体存在的意义,便是聚集个体们的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他使得人们交换思想和智慧,有组织有纪律,使得人们的荣辱和福祸连接在一起,促使他们团结协作,共创佳绩,创造共同的美好明天。
  在当今这个极度开放的时代,合作、群体这样名词的意义被进一步扩大,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将世界链接成为“地球村”。跨国公司,跨国制造,经济也逐渐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有福利大家一起分享,有灾难大家一起承担。在正肆虐的新冠病毒浪潮下大多国家之间互赠口罩、呼吸机等抗疫用品,共同积极应对,不少国家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可不得不提到美国,世界霸主的存在不仅不配合全球抗疫,还妄想趁此机会打压别国,甚至自己国内还起了内讧,全然没有“超级大国”的样子,连自己的人民都不顾,更别说顾及全人类了。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全人类的共患难,完全不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做的所有事情的结果都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承担,多为大局考虑,做为大局有利的事。“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的老话告诉我们:合作,同甘共苦,团结就是力量啊!
  这个时代,不再闭塞,每个国家、群体也并不是在闭门造车,我们共通信息,交换技术,交融思想。每个群体之间形成互补,实现创新,适应时代的步伐,便是最好的状态。
  作为当代的青年,我感到很幸福。举个例子,中国人可以把埃塞俄比亚人民当作亲人一样对待,这之中不仅是一种博爱,更可贵的是大局意识。我想,如果这种意识普及到所有国家所有人的时候,人们都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中,世界该少了多少硝烟啊,又会多了多少生活平凡却幸福美满的人啊!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1

 

为您推荐

高三联考多少分能上一本 多少分属于正常

高三联考成绩多少正常 要考到多少分

2024高三联考多少分能上一本 一本大学分数线预测

陕西省汉中普通高中联盟2024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汉中普通高中联盟2024高三联考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