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这部作品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共计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什么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编年体
它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年、逐月、逐日地记载历史事件。这种体裁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让读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目了然。例如,从《资治通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某一年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生了哪些相关联或相互影响的事件,便于梳理历史的演进过程。
通史
《资治通鉴》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长达1362年的历史。它不像断代史那样只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朝代或历史时期,而是对多个朝代进行了系统的叙述。这使得读者可以在一部书中纵览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大势,了解不同朝代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与变革关系。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属于如今的山西人,他还是当时十分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是仁宗宝元元年的进士出身,入仕之后,官职龙图阁直学,与王安石变法的政见相左。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这部史学著作,属于我国历史上的首部编年体通史,耗费了司马光长达十九年的时间才编纂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一共有二百九十四卷,主要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期间的历史事件,它在我国的史学研究上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虽然司马迁一生致力于修史与从政这两件大事,从来不以文学自矜,但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诗歌创作主张抒发真性情、真自我,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歌是毫无用处的。在经学研究方面呢,司马光弘扬儒术,并对一些儒家经义做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说明与阐述,朱熹还将其列为“道学六先生之一”。
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介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