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题怎么才能得高分?答题有什么技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答题技巧,供参考。
综合型问答题
答题技巧
此类问答题往往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题型的综合,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各种类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出考生的答题能力,是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命题趋势。
典型例题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解题指导:
本题是很典型的综合性问答题,第一问属概括题,第二问属比较题,第三问属分析题。先审题,本题的提示项是“概括”、“指出”、“分析”,限定项是“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中心项是“向西方学习”、“目标追求”、“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求答项是“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共同之处”、“影响”。然后再联系教材,列好提纲,一步步作答。注意切不可丢掉任一求答项,即审题时务必仔细,题目要求从主张、社会实践、特点、共同之处、影响五个方面作答。
答案要点:
(1)主要主张:
①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
②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③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民主与科学。
(2)社会实践:
①洋务派:洋务运动;
②维新派:戊戌变法;
③新文化运动领袖:新文化运动。
(3)特点:
①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②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领袖: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4)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5)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
【文科生怎么学好历史?《高考蝶变》教你历史考高分的秘诀。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材料型问答题
答题技巧
答题时注意:读懂材料;审清材料中提到的看法、观点正确与否;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做。
典型例题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1)两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格局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解题指导:
本题以两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其影响(对国际关系格局及中国)的掌握,从能力立意上看,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要答好本题,首先要把握好题目的要求“结合有关史实”;其次把握好要回答的内容,“对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又可分为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和中国”的影响的表现,最后组织答案。
答案要点:
(1)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也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对中国的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高涨。
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
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5、典题示例——(2010大纲版全国2卷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比较异同型试题
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
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3、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不能寻找出正确的比较项(比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谓比较项。②找出的比较项单一,或不能从多角度思考比较角度。③不能按类比较,答案异同混杂,思维混乱。对策:在于寻找出正确比较项(比较角度)。一般而言,从背景、过程(内容、方式、领导力量)、影响(结果、作用)三个大方面寻找比较项。
4、典题示例——(2009年安徽文综35)(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关、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比较型试题,旨在考查19世纪中期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差别。首先对两段材料进行分层(见材料中的标注),材料很明显体现三层含义,第一层谈“目的”,第二层谈“成员构成”,第三层谈“效果”,其次按设问对应材料层次作答。解(1)时注意其第一小问已经明确给出比较角度“目的、成员组成”,只需要从两端材料中的第一、二层次概括提炼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对应材料第三层次,很明显看出两国态度差别,前者被动应付,后者主动适应。解(2)问时,主要依据教材相关知识,首先思考问题的比较角度,按照高考依据分值给要点的一般原则,本问12分正常分四点说明,从目的、领导力量、(学习的主要)内容、结果组织答案,但是要注意本题(1)中已经回答了“目的”,根据取舍的原则,本问只需从三个角度作答即可。其次从领导力量、(学习的主要)内容、结果三个角度对应概括提炼要点。
【参考答案】(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高考历史答题答题要求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小编推荐: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