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一个很古老的观念,并在历代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中得到具体体现,其认识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民本思想概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从政价值理念。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民本观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先秦民本思想具有通过制民巩固君权的政治立场。孔子讲仁政,要富民、教民,归根到底是为了使民。
民本思想也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治理的转型,它的产生恰好伴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到封建官僚制度的转变。世卿世禄制度的终结,统治主体代之以官僚集团。
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凡属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吏都受民拥戴,也为朝廷赞赏。
民本思想要求官僚顺应民心、惩恶扬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众的意志彰显社会的善恶,是行政的主要依据。民本思想还体现于官员执政价值追求方面。
隋唐以后,民本思想通过科举制度注入政治体制之中,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特有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一股廉洁政治清流,源远流长逾千年,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起了抑制作用。